国片志16| 谁会想到,是她拍出了今年最动人的一场戏


丈夫退休买了新车

 

车中响起《花房姑娘》

 

“你花了多少钱啊?”

 

耳边的盘问防不胜防

 

 

崔健似乎唤醒了当年

 

丈夫诉说起出行的梦想

 

 

一人是轻轻哼唱

 

一人却哭声渐强

 

 

妻子的抽泣似悲似喜

 

她说自己想不起梦中面庞

 

 

丈夫的歌声含混不清

 

可话语却清晰如芒


“我自己肯定是要出去”

 

“有你在是最好”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

 

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丈夫是田壮壮,妻子是张艾嘉。

 

    这是电影《相爱相亲》中的一场戏。



   提前把“年度最动人场景”颁给这场戏,是因为它不仅贴近生活,而且天才地用一段对话就表现出百倍的情感张力。

 

    其实,这场戏的“戏眼”并未暴露在预告片中。那种强劲的情感冲击,还是要观看正片才能完整体会。

 

    不夸张地说,已经成家的人观看这个片段,是不太可能不流泪的。

 

    如此强烈的效果到底是怎样造就的呢?

 

    还是要从影片本身说起。


张艾嘉“回乡”商议迁坟事宜


    《相爱相亲》的核心矛盾是“迁坟”。

 

    作为一部当代情感电影,讲“迁坟”,可谓出手精准。

 

    我们的城市化历史并不久远,乡村与城市之间仍有着大范围的亲缘联系,而这种联系往往在某些“事件”里有所体现。

 

    “人死为大”,送别家人总能让亲情相互碰撞。然而对于影视作品来说,葬礼早已不再新鲜,那么往生者的故事还有什么内容可挖呢?于是,“迁坟”就成了创作者的新宠。


张艾嘉在《相爱相亲》片场


    迁移坟墓,其“仪式感”并不逊于下葬,且背后的矛盾和情感交锋会更加激烈。


    电影剧本正需要这种“火药桶”式的情节,只需一件事,整个家庭的人与感情就会被完全点燃。

 

    导演张艾嘉看准了这一点。她不畏地域差异,首次涉及内地题材,其信心也是来自于此。一直坚持拍情感戏的她,利用“迁坟”这把钥匙,打开了“爱”的大门。


张艾嘉饰演“母亲”


    《相爱相亲》依然是张艾嘉擅长的女性视角。一个家庭中,三代女人分别面对不同的难题,这些难题又交织在一起,对他们产生反噬的力量。

 

    妈妈严格而强势,她是迁坟的推进者。

 

    她不畏一切烦冗,跑断腿也要达到目的。

 

    她不甘心退休,还要孜孜以求,为“事业”而拼搏。

 

    她对另一半也并不满意,时而心中泛起波澜,却又深知韶华已逝。

 

    老公的一句话切准了脉搏。

 

    她是心里面害怕。

 

    更年期只是焦虑的表征,身边亲人的“出走”才是她“折腾”的根源。生活的稳定结构被拆除,恐惧感随之而来。

 

    张艾嘉在片中驾轻就熟地拿捏着这个“妈妈”。相信片中角色的很多困惑,也曾是她自己的考验。


吴彦姝饰演“姥姥”


    姥姥是守护者,也是守候者。

 

    人与时代共同制造了她命运的悲剧性。

 

    当自己毕生坚守的东西要被拿走时,她必然要全力相争。

 

    吴彦姝奶奶的表演尺寸得当。她台词不多,总是默默坐着,但这沉默释放出的却是丰富的内心。


朗月婷饰演“女儿”


    女儿与妈妈对立,在叛逆与乖顺之间徘徊。

 

    爱情的波澜令她迷惑,与姥姥的沟通则助其成长。

 

    看似任性胡闹,其实她充当着这个家的润滑剂。

 

    朗月婷表现惊艳。剪了短发的她让人想起山口百惠和吴倩莲。她在片中状态自如,很多台词都非常出彩。



    《相爱相亲》就在这三个女人的“牵引”下,不急不徐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情节推进过程中,张艾嘉为每个人物铺排前史、建立形象。即便是配角,她也做了较深的内心挖掘。

 

    这种深入程度和调配的手腕,来自于多年从业经验。这也使《相爱相亲》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内涵。


《相爱相亲》剧照


    影片谈到了城市与乡村的生活差异城市发展对人的影响旧式婚姻的遗留问题中年人的情感危机媒体对隐私的猎奇式利用爱情与温饱的矛盾等等。

 

   可以列出的条目还有很多,而其中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影片对普通人生活的刻画与提炼


   片中的情景完全可能在每个观众身上重现,那种带入感无比强烈。


《相爱相亲》尾声剧照


     生活流的影片不容易制造高潮。可《相爱相亲》最大的亮点正是结尾的强悍力度。

 

    当我们渐渐觉得剧情放缓时,等来的居然是一波“连环暴击”。

 

    影片结尾处,除去前文提到的那场车内戏,又连续上演精彩段落,且每一段都有绝佳瞬间,足以被收录进年度精选。


    这些片段在影片末尾掀起了长时间的感情冲击,与最后克制且精妙的收尾相得益彰。

 

    如此细腻精致的作品,又是纯内地题材,为什么是她,一位台湾导演拍了出来呢?

 

    替很多人汗颜的同时,这种疑问也指引我们探究缘由。



    张艾嘉辈份很高,与林青霞同时期,今年已是64岁。

 

    台湾出生、美国读书、香港打拼,她的多元文化背景得益于良好的家境。而优渥的出身,让本就“天赋异禀”的她顺利走上演艺之路。

 

    70年代,她在港台两地穿梭,崭露头角。

 

    80年代开始,繁盛期已到。她演而优则导,圆了自己的“幕后梦”,同时唱片大卖,还成为民歌运动的关键人物。


《少女小渔》《心动》《20 30 40》


    之后,愈加资深的她,工作重心向电影创作方面倾斜。

 

    《少女小渔》《心动》《20 30 40》等力作相继推出,确立了张艾嘉的导演风格。

 

    如今的观众大多都知道,张艾嘉也是一位导演,但却并不了解她在这一行的真正成就。大家的印象总是停留在那首《爱的代价》里。

 

    事实上,她有着39年导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导演”。


张艾嘉导演处女作《旧梦不须记》


    1978年,25岁的她受嘉禾公司老板邹文怀先生邀请,临危受命,接棒执导《旧梦不须记》,完成处女作。

 

    之后,不断推出新作,截止到《相爱相亲》,张艾嘉共执导长片13部,参与短片集2部。这15部作品证明着她的电影态度。

 

    拍电影,对于她来说是热爱且熟练的事业。


《相爱相亲》开机发布会上的张艾嘉


   纵观张艾嘉的导演作品,其共同点一目了然——都是现代情感题材

 

    她也坦承,说自己的电影都是讲“爱”。

 

    这个“爱”并不仅是男女之情,它是世间情感的泛指。


    作品的特征也许与作者的经历不无关系,而张艾嘉的生活则是传奇小说都难以企及的精彩。


张艾嘉与现任老公王靖雄


    在美国读书时,她与蒋家某公子暗生情愫,去香港发展后又因恋上某小生而与嘉禾分道扬镳。


    79年嫁给一位大自己16岁的男人,6年后毅然离婚,而90年又与现在的老公王靖雄未婚产子。


张艾嘉与李宗盛


     与罗大佑暧昧,让李宗盛痴迷。


    罗大佑写了《小妹》和《是否》送给她,李宗盛也为其奉上《爱的代价》。


张艾嘉与儿子


    除爱情之外,为人母的张艾嘉又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事件。

 

    她给独子取名Oscar,源于自己对电影的热爱。她从小就精心培养、打造儿子,并利用自己的资源将孩子推向台前。一时间,Oscar在港台蹿红,而这也某种程度上引来了祸事。

 

    2000年,Oscar被绑架,虽然一周后被成功解救,但孩子心理受到不小的创伤。张艾嘉不再让儿子抛头露面,家人从此低调行事。

 

    亲情与爱情都称得上是“波澜壮阔”,其中甘苦自然是不足为外人道。然而,这也在侧面表明,为什么张艾嘉能够演好或者拍出细腻的情感。

 

    很多真挚的作品,背后都是沧桑和伤痕。

 

    因此,演《相爱相亲》中的母亲,她驾轻就熟。无论台湾还是内地,妈妈的形象总是相通的。而执导一部内地情感戏,也不是完全陌生,毕竟家庭中的勾连任何人都深有体会。


张艾嘉与杜琪峰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领域,张艾嘉一直都与最顶尖的人物合作。

 

    出道时就能拍胡金铨、李翰祥的电影。当导演被邹文怀提携、受杜琪峰合作指导。为杨德昌做监制,给许鞍华当老板。

 

    与这些人的交集和碰撞,让她始终顶着“天之骄子”的光环。这种光环很容易引发刻板印象,认为张艾嘉做什么都是业内顶级,拍电影应该也是天才一族。

 

    然而,熟悉她的导演作品后,这种论调应该会有所改变。


张艾嘉在片场工作


     她并不是天才导演。早期的作品略显平庸。


    即便是后来几部较有名气的影片,也并非上乘之作。不过,她的电影有鲜明的特点,而她本人又对电影艺术不懈追求。

 

    一位勤奋的导演,这应该是相对客观的评价。

 

    这种勤奋体现在她对电影创作的不断探索之上。


《少女小渔》剧照


     1995年的《少女小渔》是张艾嘉比较有名的早期作品。

 

    内地女孩去美国,与落魄老作家假结婚的故事。

 

    电影拍得干净利索,但也受制与简单,甚至是简陋。

 

    情节按时间顺序四平八稳地铺开,该表现的地方都按部就班地表现到位,也真正深入到主人公“小渔”的内心,可稚嫩的手法还是让影片缺少余味。

 

    这是一部带有朴素美的电影,但确实不够精细。


《心动》剧照


    1999年的《心动》可谓男默女泪。

 

    张导演不再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她把编剧探讨剧本的过程拍出来,而编剧自身又是片中故事的原型。


    这种间离效果,让影片叙事更加灵活,对情绪的调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影片前半段,对少男少女恋情的描写略显冗长,不分主次轻重,导致重复信息过多,节奏拖拉。

 

    张艾嘉个人“大局观”的问题,影响了《心动》的质量。


《20 30 40》


   2004年的《20 30 40》是一部正牌佳作,也是张导迄今最好的作品。

 

    三个年龄段的女人,三条叙事线。这种概念先行的电影极易拍得匠气,三条线之间的情节顺序又是极难调理的功课。

 

    可是张艾嘉竟然全都完成得非常出色。

 

    每个人的故事都真切而深入,三条线错落有致地铺排,让全片毫无出戏的节点,观众会沉浸其中,一口气看完。所体现的分寸感,令人赞叹。


《念念》剧照


     2015年的《念念》则是又一次大胆的探索。

 

    张女士再次玩起复杂叙事。大量的闪回,配合雅致的影像,使影片呈现出一种阴郁美。

 

    她想讲的是童年阴影对人的影响。这些阴影背后,则是一个破碎的家庭。

 

    可惜张导演“玩得兴起”,影片节奏又出了一些问题。

 

    《念念》也只能算是一部有特点的电影。


《一个好爸爸》剧照


     另外,除叙事之外,张艾嘉还在影片类型上做过实验。

 

    虽说她始终在拍现代情感戏,但她的影片并不完全是文艺小品。

 

    2002年,她与袁锦麟合作执导的《想飞》就尝试融入了科幻元素。

 

    2008年的《一个好爸爸》则将黑帮题材与情感戏糅合。


    不断试水、变化,她是希望能在作品的外延和形式上有所突破。


张艾嘉在《相爱相亲》片场


   简单梳理后,似乎《相爱相亲》的很多疑问已经有了解答。

 

    拍摄内地题材,并不是头脑发热,她从来就敢于冒险,是一位不断寻求突破的作者。

 

    片中情感如此真挚,既来自于张艾嘉的生活体悟,更重要的还是她作为导演的多年磨练和造诣。

 

    《相爱相亲》中那些灵光一闪的片段,对于她来说,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也是影像对一位不懈磨砺者的奖赏。


《相爱相亲》片场照


   《相爱相亲》是一部佳作,但并非完美。它也有很多明显的缺点。

 

    比如为了规避复杂的地域特征,将故事发生地模糊化,导致了人物状态失真的情况。

 

    姥姥与村民一口标准普通话,脱离现实,就是这种处理的负面影响之一。

 

    另外,女儿与男友这条线也相对偏弱。男友“追梦音乐人”的形象还是过于脸谱化。

 

    与《20 30 40》的完满相比,《相爱相亲》有明显的“瑕疵”存在,然而《相爱相亲》也有《20 30 40》所不具备的“高光片段”。

 

    从作品的整体性上看,《20 30 40》更加“圆润”,而《相爱相亲》则有“决定性的瞬间”俘获观众。

 

    因此,多年后,《相爱相亲》也应该被视为张艾嘉的代表作,被后人铭记。





   影院是一种“模拟空间”,人们走进其中,躲开琐碎生活,寻求“非现实”的愉悦。所以,商业巨制最受欢迎,观众会把自己带入其中,上天入地,白日圆梦。

 

    然而,也有一种电影无比接近现实。

 

    它同样具备极强的带入感,只是这种感觉指向的是观众们的日常。大家会在银幕上看到自己,那些平时被忽略、被遗忘的瞬间,会在这两个小时里汹涌地袭来。

 

    《相爱相亲》就是这样的电影。你会一边看,一边不自然地流下眼泪。

 

    如今,生活流的影片越来越少见,佳作更是凤毛麟角。

 

    我们应该为张艾嘉鼓掌,希望她的创作之路还能更进一步。


各位老板,请多给这样的题材投投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