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唐山事件后,我要求女儿必须这样活着,一位老父亲的肺腑之言 - 村长吧影院

了解唐山事件后,我要求女儿必须这样活着,一位老父亲的肺腑之言

来源:人气:0更新:2022-07-10 12:58:02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唐山事件可以说闹得沸沸扬扬,至今还未有结果,悲剧的背后,也有无数有女儿的家长不禁担心,我的女儿怎么样才能规避风险,足够平安的活着?

遇到这样的事,又该如何教育孩子?究竟是帮还是不帮?我能教育我的女儿足够善良,但是无法阻止暴徒的蓄意伤害。

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在教育孩子成长善良努力勤奋的时候,也要告诉孩子要应对时代的挑战和社会的风险。

在我了解唐山事件后,我觉得女儿必须这样活着,一位老父亲的肺腑之言。

我们保留我们内心的纯真和善意,但是同时也要应对社会的风险,要主动规避危险,对待任何人都不要第一开始就展现自己的善良。

而一位老父亲在教育自己女儿的时候也对自己的女儿说:“在你与他们交往的时候,一定不要一开始就展现你的善良。”

“好人有好报”只能当作一句俗语,并不能当作我们在社会生活的时候一条必备的法则,因为从概率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好的事情和坏的事情是随机的。

并不是说你这辈子做了足够多的好事情,你就一定不会遇到坏的事情,这两者之间并不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我们在传统的教育之中所进行的一种情感上的洗礼和祝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安慰”。

换句话说,也就是你一直做的善事,并不能因为你的善良而降低你遭受厄运的概率,也不是说你一直遭遇厄运之后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我们无法从善良与否的角度来判断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即便是你一生都在努力生活,都在做出牺牲,也并不一定会有好报。

所以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通常是要告诉孩子,你的善良是要有底线的,是要有原因和要求的,因为忽视自己的感受,会让你的善良变得没有底线。

而且当你过分善良之后,就会用这种善良来绑架自己。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心甘情愿为别人做贡献的人还是占少数的,因为一般很善良的人在拒绝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考验自己的内心,甚至觉得自己拒绝别人是犯了天大的错。

而在让别人帮助自己的时候,也会小心翼翼甚至觉得自己是给别人添了麻烦。

这一种孩子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善良”,而是愚蠢的善良,因为真正的善良是懂得保护自己,是有主见的选择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让自己的行为一直被别人所绑架,一直建立在别人的情感之中,这种过分焦虑的状态会让自己非常容易受到伤害。

那么如果这样教育孩子,让他成为一个没有骨气的“善良”的人,其实会带来一定的身心伤害。

因为经过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调查发现,许多遭受了家暴的受害者内心都是非常小心翼翼的,并且是非常自卑的,当他们受到威胁,或者是遭遇到不好的事情的时候不太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从心理学的“登门槛效应”中我们可以得知,因为一个人一旦接受了别人看上去没有什么重要性的要求,那么为了避免在感情和认知上产生一种不协调的状态,或者想给对方带来前后一致的印象,那么就想要以一个更大更难的要求去回报对方,这便是我们内心的善良在作祟。

因为对于这些善良的孩子来说,“不好意思”“不想麻烦别人”总是会被别人操控。

久而久之不仅自己的行为会受到别人操控,就连自己的心理状态也会受到对方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看到很多非常善良的人,但是却没有得到好报的真正原因。

因为这种善良是没有底线的,是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的,即使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也得不到任何的回报。

所以,我们的善良应该是有锋芒的,否则就是没有用,就等于零。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中,善良是非常难得可贵的,但是我们的善良也应该是要长出牙齿,是能够保护自己的善良,否则就是“软弱”。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告诉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不要浪费自己的善良,更不要用自己的善良去考验人性。

因为有很多不怀好意的人就是利用你的付出去践踏你的善良,你的善良应该是锋利的,有牙齿的,要懂得反击的,这样才能保护我们自己,才能让我们自己的善良更加拥有力量,也会更加睿智。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