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与共》:连线德国影人 柏林电影节并不孤单 - 村长吧影院

《命运与共》:连线德国影人 柏林电影节并不孤单

来源:人气:0更新:2022-06-17 14:03:01

 延至七月中旬的法国“禁足令”,彻底戳灭了戛纳电影节如期举办的希望。而这,也意味着3月1日闭幕的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极有可能成为2020上半年国际电影盛宴的最后光芒。

二月底,携纪录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参展并受邀加入“传承中”对谈单元的中国导演贾樟柯,在活动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觉得这个时候,电影应该存在;电影和人民一起存在着。”

贾樟柯在柏林

疫情之下,这样的表述令幸运保有柏林电影节的德国影人心有戚戚。“他们能来到这儿,并不容易。”中国影人之于柏林的过往辉煌与持续支持,都让编剧、制片人约翰·霍恩施迈尔念念不忘。

连同同胞制片人约瑟夫·布兰德梅尔一道,“云”做客《今日影评·命运与共》的他们,讲述着他们亲历的柏林电影节及德国电影工业;中德合作的传统与延续,令暂时“隔离中”的这一切并不孤单。

今日影评·命运与共——德国篇

就在今天,由贾樟柯执导的短片《来访》上线。(点击链接,观看《来访》

这部由贾导用手机在一天之内拍摄完成的作品,展现的正是疫情中人们日常交往的“紧张”状态。片中那些时刻遵从绝对安全原则的举措,对于包括霍恩施迈尔在内的德国人来说并不稀奇。

“德国人信奉实用主义 这种思维模式对疫情防控很有帮助,”据他介绍,绝大多数德国民众都在遵循着政府的防疫指导方针,人们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外出工作,“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居家办公,无论如何,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同《来访》一样,很多疫情相关的影视项目也正在德国筹备中。“或许以后还会有更多的项目,”不过,作为编剧的霍恩施迈尔还没有书写当下疫情状况的计划,“如果我决定写点东西,或许会写我们从疫情中得到的教训,而不是病毒或者疾病本身。”

疫情中,集市采购的德国民众【图源:新华社】

当前,德国自三月中下旬开启的禁闭措施已逐步“解锁”。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几个月来中德两国的抗疫互助,令这句古老的德国谚语重焕新时代的生机。

中国援德口罩外箱的暖心包装

“我们从这次疫情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的理念。”中德合作,在霍恩施迈尔这样的德国电影人眼中,早已是深入骨髓的友谊表达。

自1988年《红高粱》首夺金熊奖以来,中国电影在柏林电影节斩获最高奖的次数已多达五次,其他奖项更间或有加。“无论是《红高粱》《白日焰火》,还是斩获评委会大奖的《孔雀》,这些影片都是中国电影行业表现力和多样性的体现。”

2014年,《白日焰火》柏林斩获金银二熊

在霍恩施迈尔眼中,将柏林变为“福地”的中国电影人,靠的绝非幸运或噱头。“我认为我们邀请巩俐和王家卫作为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他们确实能够对电影行业产生影响。”

近4分钟的《来访》,其实是贾樟柯受希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之邀完成的“联合线上作业”。在全球电影节或取消或走上网络的时节,赶上全球疫情前末班车的柏林电影节可堪幸运。

“我认为我们应该为那些身在柏林的中国电影行业从业者们送去掌声。”顶着疫情压力前来参展的贾樟柯等中国影人,令霍恩施迈尔颇为感动,而贾樟柯在柏林平实却深邃的发言更令他想到了更多。

“电影行业要如何与普通人产生紧密联系?我认为最好是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理解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并能通过影片和故事把他们的内心需求和真实生活反映出来。”

《孔雀》展示平凡家庭的不凡梦想

中德文化的持续交流,令很多德国影人都有机会亲身前往中国参与直接交流。“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增进这种交流,让其变得更好。”曾携作品参与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约瑟夫·布兰德梅尔,对于中德电影合作有着更高的期待。

“在这个艰难时刻,我不会忘了我的国际友人,尤其是那些身在疫情更严重国家的人,我希望他们都健康,我们会努力度过这个难关。”

连线之中,布兰德梅尔先生还提到了德国当下一个渐成趋势的有趣现象——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汽车电影院重新成为德国人的观影选择。

“整个德国大概只剩八到十家汽车电影院,所以大部分人还是无法前往观影,当然我想现在去汽车电影院观影会是一个更有趣的体验,”至于观影的未来,他仍“执拗”抱守着银幕情怀,“于我而言,电影院是无可替代的。我坚信当电影院重开时,会有很多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希望能在大银幕前观影。”

无论观影未来会走向何方,至少此刻,仍被电影围绕的我们并不孤单。

最新资讯